從窮窩窩里挪出好日子
──合作市卡加道鄉木道村易地扶貧搬遷側記
記者 徐英秀 通訊員 才讓扎西
在合作市東北部合(作)和(政)公路11公里處的臨河邊,一排七座嶄新磚混結構新瓦房整齊排列,黃墻紅瓦配色靚麗,華美的藏式木雕大門尤顯別具一格,統一配套建設的養殖暖棚井然有序。這里便是合作市卡加道鄉木道行政村木華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

木華是木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地處腦山區,“蝸居一隅,度日維艱”是最恰當的形容,該村有農牧戶7戶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戶12人,群眾對易地搬遷項目期望高,愿望強烈。卡加道鄉黨委、政府因村施策,整體推進,將木華村列入了卡加道鄉首批易地搬遷項目之中。
筆者來到仁青草家時,她正和家人忙著收拾剛搬進的新房子,她笑著說,我們迫不及待地在春節前搬下了山,準備開開心心的在新家過個年。搬進新房子不久的同村其它牧民群眾也是忙著擦玻璃、大掃除、炸油饃、辦年貨,一張張充滿笑意的淳樸面龐,一派年味十足的歡樂祥和氛圍。隨著陸續搬進新家,生活困難群眾在安置點開啟了新生活。
“以前家住在一個斜面的山坡上,白土夯起的院墻,石頭、土坯砌成的房子,小格子窗戶透不進一點陽光,一刮風爛草爛樹葉夾雜著垃圾四處跑,一下雨泥濘滿地出不了門。現在整村搬下山,住進了一磚到頂的大瓦房,有了自己的小庭院,玻璃暖廊不管刮風下雨,都不怕了。這都得益于黨的好政策。”這是本以為自己會一輩子住在那個貧瘠的山村里,而如今對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各種改善無比感嘆的木華村牧民仁青草的感慨。
木道行政村位于卡加道鄉西南部,有6個自然村,群眾依山而居,且居住分散,因地勢高,地理位置偏僻,導致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滯后,生產生活極其艱苦,尤其是缺水嚴重的山坡地只能種植青稞和飼料燕麥。更由于地質災害頻發,畝產超不過100公斤,根本養活不了這一方人,是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盡管許多村民眼巴巴看著其他村子日益變化、群眾生活富裕起來,而自己仍然窮守著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生活狀況坐不住了,但由于底子太薄,條件太差,始終改變不了貧窮的面貌。如此現狀,脫貧談何容易,幸福生活更是無從談起。搬出窮窩窩,重建新家園,對于木道村的牧民群眾來說,無疑是擺脫貧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為了徹底改善木道村群眾的居住和生產生活環境,卡加道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 “安居與樂業并舉、搬遷與脫貧同步”的原則,以易地搬遷助推精準脫貧為目標,深入摸底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因村施策,整體推進,將木道村列入2016年卡加道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優先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使得貧困群眾終于有機會從“窮窩”里搬出來。
卡加道鄉黨委、政府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規劃是關鍵,尊重是基礎。根據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在合作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結合全鄉實際,因地制宜,確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戶數,規劃投資總額,確定圍繞改善搬遷對象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建設住房和必要的附屬設施等主要建設內容,組織編制規劃,保證了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每一個項目落地生根開花。
搬遷初期,群眾對政策有疑慮,怕資金補助不到位,意愿強烈但行動遲緩。鄉黨委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根據水土資源狀況、環境承載能力等,科學布局安置區域,確定搬遷安置方式,并根據冬季來臨天氣漸冷,施工期就要結束,群眾依然以“慢慢來”、“家里沒人”等推脫的狀況,從思想動員工作入手,發動鄉、村組干部逐一入戶宣傳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大意義和政策細節,充分調動群眾搬遷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逐一簽訂了搬遷承諾書,實現了村民從“要我搬”轉變成了”我要搬”的主動意愿。為了讓群眾按期搬進新家,派專人現場蹲點,掌握項目進度,督促項目進程,保障項目質量,并積極開展“固定黨日”,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為群眾出謀劃策,“搬磚扛梁”、整治環境衛生、清理現場雜物。在易地搬遷項目實施現場,總能看到他們與群眾打成一片,攜手共修安居新房的忙碌身影,有序推進了全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順利展開。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是精準扶貧中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的關鍵之舉。作為民生工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充分尊重民意是基礎。不搞強迫命令,合理確定安置方式,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我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宗旨。”鄉黨委書記桑永清如是說。
貧困戶黨雙盧一家五口人,告別了昔日蝸居多年的土坯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后激動地說“人要知足感恩,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靠我們自己修這么好的房子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從山上搬下來,交通好了,娃娃念書、我們看病都方便了,對生活也有盼頭了。”對于這個困難家庭而言,有朝一日能挪出窮“窩”搬進新家成為了一家的夙愿。
截至目前,卡加道鄉共建成易地搬遷安置點4個,累計投資768.82萬元, 55戶349人搬遷入住,建檔立卡搬遷戶擺脫了貧困。安置點垃圾桶、路燈、宣傳欄,公共設施配備齊全,解決了昔日通電、行路、飲水、就醫、子女入學難等問題。搬遷后的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勁頭更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更加強烈。(合作市卡加道鄉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