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1710年由一世嘉木樣⋅阿旺宗哲呼圖克圖大師創建,下設6個學院。1782年,二世嘉木樣⋅久美旺波依據拉薩藥王山醫學利眾院的教學模式,創建了曼巴扎倉(藏傳佛教寺院的醫學院)。曼巴扎倉作為拉卜楞寺研修藏醫藥學的重要基地,對外是救死扶傷的醫療機構,對內則是學僧見習的教學點。歷史上,拉卜楞寺曼巴扎倉成為安多藏區影響最大的藏醫藥學院。目前,拉卜楞寺曼巴扎倉研制的“潔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黃散”已列入國家藥典,另外還有18種成藥單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區地區成藥,行銷全國。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的僧人絕大多數來自甘、青、川等地,也有部分來自內蒙古和新疆。教師除從西藏聘請外,一般從曼巴扎倉的優秀學僧中選拔。整個學習過程不用交納任何費用,學僧從一條哈達和拜師時行的跪拜禮,便開始了一生的求學生涯。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學僧每天只有3至4小時的休息時間,長達兩個月的冬季辯經也十分艱苦。上午12點以前或下午3點以后是授課時間,每節課大約2至4小時。中午還要到經堂參加誦經祈禱等佛事活動。除了正常上課以外,其余時間要反復背誦和鞏固所學知識。對于缺勤者,曼巴扎倉將給予加大背誦任務、延長背誦時間等處罰。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供奉藥師佛和馬頭明王金剛,學僧主修佛教密宗,研習醫藥學,并參與醫藥學實踐活動。

背誦與辯論相結合是藏傳佛教寺院最具特色的教學方法,曼巴扎倉也不例外。藏醫傳統教育中的背誦考試制度起源于8世紀,由藏醫藥學奠基人宇妥⋅元丹貢布創定。千百年來,出現了大批熟背《四部醫典》的學子,有的甚至能背誦《秘訣補遺》和《臨床實踐》等醫術的總義和要點。每年農歷四月底,由曼巴扎倉的法臺(負責人)和眾多格西進行詞意和背誦考試,按成績給予一定的獎懲。

曼巴扎倉的學僧只有憑借勤奮、智慧和悟性,經熟練背誦、反復辯論,才有可能獲得“曼然巴”(藏醫學博士)。曼巴扎倉建有考試、升級等一系列學習制度,一般要15年左右才能系統地學完所有課程。學僧按年齡、學制分初、中、高3個學級,沒有固定的修業年限。凡完成規定的學業、取得優異成績者,方可升級。每年藏歷二月至四月,由高級班選拔出部分優秀學僧作為老師,為初、中級班的學僧傳授知識,再由高僧進行檢查考核。

形象化的直觀教育是寺院藏醫藥學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曼巴扎倉墻壁上繪有人體解剖圖、反映藏醫基礎理論的示意樹喻圖,懸掛有藏醫系列教學掛圖曼唐(醫學唐卡)。這些掛圖中的樹喻源自《四部醫典》,以樹根、樹干和葉、花、果作比喻,對醫學理論作出形象化的解說。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辨認、采集和制作藥物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學僧會根據不同季節,按照藥物枝、葉、根、莖、花、果的藥用部分和適宜的采集時間去采藥。老師對各種藥物的生態、性味、功能、主治及其藥用部分進行講解,培養和提高學僧識別藥物的能力。隨后,在年長學僧和老師的指導下,學僧們還要掌握藥物的各種劑型和炮制方法,最終制成散、丸、膏三種成藥。
辯論是曼巴扎倉的主要考試方式。凡理論傳授和藥物辨認、制藥等學習期滿的學僧,均需在各級監考和全體僧侶的監督下,通過嚴格的學業辨論考試,才能獲取升級或學位。
藏醫藥學認為,一位醫師的能力與其品德有很大關系。知識與技術能令一個人成為專家,卻不能令他成為一位良醫,只有慈悲心才能令他成為一位良醫。拉卜楞寺曼巴扎倉教育中,十分強調醫德的培養。在《四部醫典》《宇妥⋅元丹貢布傳》《藏醫學⋅誓約》中,關于醫德的豐富內涵不僅包括醫者的品德,還在醫技、智慧、誓言、倫理等方面有相應的要求。從事藏醫事業的人,自入門學習開始,便會背誦出自《四部醫典》及相關醫典中的醫師戒誓。其中包括:對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親疏、治病施藥不能設定條件及固定回報、不貪錢財名利及不視病人之排泄物為污穢等。這些都是學僧們每天必須背誦的誓戒。《四部醫典》第二部“論醫生”一章對醫德作了系統總結,從醫生的性質、條件、定義、分類、責任、品德及功德貢獻等方面,強調了醫生應具備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