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好曼巴
——記甘南碌曲縣人民醫院院長丁毅
記者薛巍敏
通訊員沈江平李金鳳
42歲的碌曲縣人民醫院院長丁毅,20年如一日,時刻“以病人為中心”,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交口稱贊,被農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碌曲草原上的好曼巴”,被廣大干部職工譽為“為生命保駕護航的人”。
作為一名醫生,他熱愛本職工作,勤奮學習,對所從事的醫療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刻苦鉆研專業技術,精益求精,為醫院的基本建設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衛生醫療戰線奏響了生命的旋律,譜寫了絕美的華章。
勤奮好學練就一手精湛醫術
早年畢業后,當丁毅的同學們都選擇外出創業或想方設法留在城市時,他毅然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郎木寺鎮。
當時,郎木寺中心衛生院普外科處于一片空白,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水平低下。為改變這一現狀,他積極請求外出學習,2001年初被派往蘭大一院進修,短短一年內就熟練掌握了胸外科、普外科、骨科手術技能及診療技術。
學習結束后,他將所學的知識廣泛運用于臨床實踐,盡量使廣大患者花最少的錢看好久治不愈的病,并從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出治療高原常見病的一套有效方法,為當地許多患者解除了病痛,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廣泛贊譽。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由于他精湛的醫術和出色的表現,2004年1月被調至碌曲縣人民醫院外婦科工作。他積極運用各種診療技術和精湛的技術為患者救死扶傷、解除病痛,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
他時常給同事們說:“病情就是命令,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用精湛的醫技和懸壺濟世的良知,贏得了全縣和周邊地區廣大農牧民群眾的信任與廣泛贊譽,在全縣衛生醫療系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慧心巧手一心為民無私奉獻
有一次,丁毅因感冒發燒正在輸液,這時基層衛生院送來一位因誤喝藥物而中毒的危重病人,接到下級醫師電話,他即刻拔下針頭,第一時間投入到搶救中。3小時后,當看到患者體征平穩后,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離開病房時由于體力不支暈倒在病房門口。事后患者家屬提著牛奶、酥油來答謝他,被他婉言拒絕。
在他的努力下,縣醫院每年的業務量逐年攀升,其中近90%以上手術治療都是由他主刀完成的,擔任副院長以來至今,由他主刀的手術累計近2000臺次,并開創了腹腔鏡微創手術、開胸肺葉修補術、腎臟摘除術、肝修補術、脾修補術、胃大部切除術等一系列中大型手術,填補了縣醫院歷史上多項手術空白。
“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醫德為先的高尚情操”,這是丁毅一直堅守和踐行的宗旨。在治療過程中,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不管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老百姓,他都一視同仁,根據病情精心研判進行診治,為了減輕患者負擔,一般他都盡量減少設備檢查,而是多做親手查體。
改善條件基礎設施優化升級
2015年10月擔任院長以來至今,丁毅積極申報爭取省衛健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50萬元,薄弱學科醫學中心建設項目625萬元,縣級醫院能力建設項目589萬元,爭取縣委、縣政府113萬元資金改善薄弱科室的工作環境,積極爭取甘肅中醫大附屬醫院建成47萬元的標準化手術室和價值28萬元的ICU用房,通過擴設病房,病床由原來的56張增加到100張,極大地提升了醫院醫療衛生基礎保障水平,緩解了患者住院病床緊張的局面。
在丁毅的帶領下,碌曲縣醫院通過強化基礎設施興院、推行改革措施活院、加強人才建設強院,碌曲縣人民醫院診療病種由2015年底的147種發展到至今的257種,其中疝氣術、普外科微創術在周邊地區縣級醫院處于領先水平,在高血壓、糖尿病、肺源性心臟病等高原性疾病診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始終堅持“人才奠基、質量立院、名醫興院、科技強院”的辦院宗旨,鼓勵在職人員進修學習,提升學歷,提高技能,加大廣大醫護人員和職工業務培訓力度和經費投入。幾年來,通過“醫療聯合體”項目、省上下派“組團式援藏醫療服務隊”、天津紅橋區“對口幫扶”項目,碌曲縣人民醫院和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省腫瘤醫院、甘肅省婦幼保健院、蘭大一院等多家省級醫院建立協作關系,以“短期輪訓”、“中長期集訓”的培訓模式,為全院臨床醫務人員搭建起一個“覆蓋式進修學習”平臺。
2017年8月,丁毅同志被國家人社部、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今年,碌曲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為州級二級甲等醫院。20年辛勤耕耘,20年無私奉獻,丁毅同志時刻“不忘醫者仁心、牢記健康使命”,以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的無私情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一腔真情和服務患者的高尚醫德,過硬的醫療水平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用一名醫者的仁心在高原上書寫了新時代白衣天使的青春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