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進入倒計時。今天我們刊發甘南作家采訪團赴舟曲采訪的第六篇作品,紀念犧牲在扶貧一線的張小娟同志。
龍江百靈---張小娟
敏奇才
1
一個在白龍江畔孕育長大的年輕生命瞬間殞落了,一個百靈般誦唱的凄美故事戛然而止。
這個生動凄美的故事讓多少人心房顫抖著,淚水打濕了奮筆疾書的厚厚紙頁。
書寫著中華大地上脫貧攻堅故事的那個叫張小娟的干部怎叫人不難辛和疼腸呢。
幾年前,我也曾是扶貧隊伍中的一員。每天早出晚歸,進村入戶、走訪貧困群眾,拉家常問寒暖。每當看到貧困群眾家徒四壁的家境和拮據的生活時,時常會是淚水止住地往下流。也常常憤慨自己的能力太弱小,沒有能夠幫助這些群眾從貧窮中站起來,從困境中走出來,在陽世間有尊嚴地活下去。
今天當我滿懷著難過和疼腸,強忍著一腔在眼窩里打轉的淚水,緊握著一支顫抖的筆奔赴到舟曲,對張小娟的事跡進行深度挖掘和采訪,重溫她走過的萬水千山時,思謀著她的音容笑貌,心里嘩地涌上了一股股的暖流和激動,也生出了滿腔的悲壯和勇氣。曲瓦、坪定、頭溝壩、宵藏、從嶺、城馬、博峪、代古寺……等等,這些長長的地名留下了她矯健忙碌的身影和遠播四方的聲名,讓我念叨不已,思憶不絕。
我該如何下筆呢?
那晚我住在了龍舟大酒店,輾轉反側,徹夜無眠。
傍亮時分,我穿衣出門,一個人狐獨地走在文化大街上。
看到橫亙著擋住白龍江讓它拐了一個大彎的東山。此時如同一幅重彩涂抹立體感很強的油畫,其雄偉的山峰清晰可辨,峭立似削,黎明前的曙光一絲絲地爬上山頂,離旭日的東升和暢懷大笑還有一段距離。纏繞著薄霧的南山頂上,幾多星星閃耀著亮晶晶的眼睛,凝視著這個叫泉城的舟曲縣城。兩塊扇面之間流淌的白龍江翻滾著散碎的浪花,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暗襯著一抹昏黃的燈影和星光。
我想象著,在那去往遠在50公里之外,盤旋曲折而又崎嶇難走的曲瓦鄉宵藏村的山道上,一輛攀著驅向山頂的小車,燈光像把長長的掃帚,繞來繞去地掃著黎明前的暗夜,照亮著前行的路途。
這個像百靈鳥一樣只聞其聲,不見其蹤,早早起程遠行的人是誰呢?
誰能告訴我?
2
我繼續思考著,想象著,眼前嘩地呈現出張小娟在縣城的家。思緒里整幢樓就她家里透亮著晶瑩的燈光,遠遠地襯出一片溫情。
這燈光難道是在等待一個夜歸的人嗎;難道是給夜歸之人一個溫馨的照明嗎。我不知道,只有她還有他知道。
那個時候,也許路燈已經熄滅,只有她家的臥室、洗手間、客廳的大燈亮著,照亮著她夜夜晚歸的路途和疲憊的身影。
聽鄰人們說,每天的夜晚,已經很晚了,她家的窗后始終站立著一個人影。那會是誰呢?他的身影長長的,也許是背影,也許是燈影,總是長長的,擋住了窗前的光。
還聽鄰人們說,她家的客廳里各樣家具擺放有致,迎門那里的隔斷跟前整齊地擺放著幾雙大大小小的皮鞋和運動鞋,其中一雙女式白色運動鞋的鞋面上沾著一層厚厚的土灰色塵埃。這雙鞋怎么那么熟悉呢,噢!對了,這是一雙踏遍舟曲萬水千山的鞋,這是一雙丈量過舟曲那山高水長的鞋,這也是一雙走過扶貧濟困和孝敬過老人之路的鞋。扶貧之路上的路據就是這雙鞋一步一步地計算出來的。
大臥室里有一張寬大的寫字臺,占去了臥室的一部分,寫字臺的左上角放著一臺小巧玲瓏的臺燈,兩邊堆放著脫貧攻堅的各種文件、圖冊、資料和書籍。
這就是扶貧干部之家——張小娟的家。
每當黎明來臨的時候,東山的山頭上有了些微的晨光,這個家的女主人總是悄然的毅然決然地出門走了,把清冷、困頓和寂寞留給了這個家,留給了丈夫和孩子。
汽車在艱難地爬坡、轉彎、前行。這個時候,公路上還沒有遠行的車輛,只有她坐的汽車孤寂地行進,車燈掃來打去,和遙遠的星光遙相輝映。
這時候,她七歲的女兒豌豆在睡眼朦朧中自個兒起床、穿衣、洗臉、吃早點、背著書包孤獨地去上學。她沒有人接,沒有人送。他的爸爸和媽媽太忙了,忙得照顧不上了。小小年紀的她似乎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和孤寂。
那次,丈夫劉忠明看著她的臉色說,你買支口紅吧,每天出門前把你的口唇涂一下,你看干得都起死皮了。她笑著說,聽老劉的話,買一支。她央人果真買了支口紅。那天晚上,丈夫把口紅掏出來放在洗手間。第二天,口紅依然放在那里,她卻忘了涂。后來丈夫想她的時候,就站在洗手間,捏著口紅,舉在眼前,盯著看上一會,目光憂憂的,淚光閃閃,陷入了深深地遙思當中。
寫字臺正中擺放著的那幀微笑著的半身生活照永遠是那么清晰,活潑,青春和充滿陽光。
可是,有誰知道這個微笑里面的難腸和淚水,付出和犧牲呢?
有誰知道一個稚嫩而帶著哭聲的聲音時常在問:爸爸!媽媽又走了?不送我上學了?爸爸!媽媽呢?
看著這個笑容,無數的眼睛里會噙滿難辛和疼腸的淚水;看著這幀微笑的照片,我們會濺落無數細碎的淚光。
3
這個星期日的清晨,我來到了宵藏村。
清澈而急湍的宵藏河由南向北,階梯式丁丁咚咚地一路歡歌流了下來,匯入了白龍江。
宵藏村子上空,幾縷粗濃的柴火煙裊裊地盤繞著在藍旺旺的虛空里升騰、搖擺,穿透了清晨的寒冷和霧氣。
村口,伴著幾聲狗叫和雞鳴聲,大門咯吱的開合聲。
早起牧牛的人家次遞打開了一扇扇緊閉著的大門。
牛兒抖著身子一只只地走出了各自的大門,向著水草豐茂的山場走去。女人們輕盈地走出了大門,滿臉的喜悅,像冬日早上微紅發亮的一輪太陽,又像是夏日里綻放的石榴花。太陽從山那邊也升出了光禿禿紅彤彤的腦袋殼,炎炎地照著。村口幾個兒童唱著稚嫩的兒歌,歌聲隨風飄蕩開來:
噔兒噔兒彈棉花,
我給張家引娃娃,
娃娃引來大了,
張家把我不要了,
把我的心肺氣炸了!
這就是張小娟曾經駐過村的地方,也是她對這里的人民群眾產生過深厚感情和一生也忘不了的地方。
清晨,宵藏村的山腳下,公路彎彎曲曲地一路盤到了山頂,像條撒開的繩子鋪在陡峭的山腰間。山頂上一塊塊平整的育苗基地里的云杉樹苗依然綠油油的,展示著頑強的生命力。山泉水和雨水的滋養讓這片土地上的云杉樹苗一批又一批地播種、成長、起苗、運走,然后綠化了一處處的大地和山林。
一只花麗的公野雞拉著長長的尾巴飛過頭頂,落在苗圃里,尋覓僵死的蟲子和枯萎的草籽。
高聳的山頂連接著蔚藍的天空。
村子里雞鳴狗叫,一只覓食的公雞引著一群母雞嘎嘎的叫著尋尋覓覓。
這是宵藏村群眾一天生活的開始。這也是張小娟曾經一天工作的開始和深入。
在曲瓦鄉工作的那幾年,她曾把這里當成了她的家,把這里的群眾當成了她的親人。
這里的每寸土地上都留著她的汗水和心血。
這里的每家的門檻上都留著她鞋底的塵埃。
4
一個靦腆的年輕人,張小娟曾經的同事,現在這個鄉政府的武裝部長,深情地說張小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說那年開春鄉上組織干部進山禁毒,張小娟是第一個報名的女同志,鄉上領導怕她一個女同志行動不便,不讓她去。但她死纏硬磨地要跟隨大家去禁毒。
那次行動,從半夜三點開始出發。每個人按量發了4個大餅,2瓶礦泉水,4根火腿腸,2袋方便面,2包榨菜。還有一根拄的木棍子,這是要進山的行頭。然而她的包里還悄悄地裝著急救包和針線包,這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的細心之處。這個針線包曾縫補過同事們的破損的衣物;這個急救包也曾給同事們包扎過傷口。
那天,起初大家是坐著三輪車出發的,但走完大路是要徙步進山的。大家像出征的戰士,穿著迷彩服,帶上自己的東西,雄赳赳氣昂昂地分組進了山。
禁毒地點是宵藏村的頭溝壩深處的密林。那里溝深林密,地形復雜,一頭鉆進去沒有向導的話,有時候轉上幾天也轉不出來。
進山的人在山梁上不時地大呼著,互相引導著,傳著聲音,齊頭并進。
進到山里,從遠處的山下看這些山林,高大,陡峭,直入云宵。
到了半山腰,就望不到山峰了,覺得這些山的山峰都插入到了云眼里,高不可攀,只有搭云梯才可以爬上去。
林間陰森森的,高大的云杉樹間夾生著樺樹、高山柳、金露梅等樹種,各種藤條和矮種灌木胡亂地長著,擋住了人前行的路。
各種野獸和野鳥一唱一和,令人毛骨悚然。
張小娟一行,一人拄著一根棍子,撥草驚蛇,尋著人跡罕至的獸道,尋覓著那些毒品幼苗的蹤跡。
走了不知多長時間,天色逐漸暗了下來,要下雨了,鉛云厚重地壓了下來。林間的雨說來就來,幾聲沉悶的雷聲響過之后,雨點唰地就砸了下來,讓人防不勝防。
起初大家還避在松樹下面,但傾倒如注的雨水一會就淋濕了大家的衣服。
這樣避著也不是個事。
毒苗還得尋,路還得走。
張小娟鼓勵其他人走進了雨林里,朝著野生踏出的路向遠方走去、尋覓。
男同志們扯開嗓子吼著,沒有任何的回音,其他組的人也許走岔了。
雨剛下罷,天空就嘩地亮開了,但林間的道路依然難走,露水打得人寸步難行。
轉過了幾座山梁,尋遍了林間洼地,終究沒有發現毒苗。這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無毒總比有毒強。
天色已斜,他們用棍挑開各種藤條和灌木叢往回走。
走到一處山梁上時,一行人腿肚子直打顫,餓得實在是走不動路了。
身上的衣褲都濕透了,緊緊地貼在身上。
張小娟招呼大家休息。
大家開始燒火吃東西。
幾個人從大雨未淋濕的松樹下扒來了些枯枝爛葉,生起了熊熊大火。從包里掏出了吃的東西。其它東西都有包裝,沒有淋濕。而餅子卻被雨水泡得軟塌塌地放不到嘴里。看著讓人沒有了食欲。張小娟看著手里的餅子,望了一眼林梢,說我有辦法了。她起身找了根細小的竹棍,把餅子穿在上面,然后放在無煙的紅火上薰烤,等餅子烤黃之后拔下竹棍,用小刀把餅子從中間剝開,在里面夾上火腿腸和榨菜,再合緊,重新穿上竹棍,再次放到火上薰烤。等烤得餅子里面竄出了肉和榨菜的香味時,一道美味做成了。
其他人試著吃了一點,都覺好吃。趕緊拿出剩下的泡得快爛的餅子,照張小娟的樣子放火上薰烤。
幾個人吃飽了肚子,烘烤干了衣服,收拾好東西繼續往回走。其實,這時候,三個人的衣服都已經破破爛爛的了。走在大山里面,看著快走到一個地方了,但真正走起來,還得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走出了一片云杉林,又進入了一片灌木叢。東奔西跑的,筋疲力竭,眼看著天色逐漸暗了下來,再走不出去,就會迷路在這山林里的。
穿山越嶺的過程中,張小娟她們的頭發全讓灌木的枯枝刮扯得像一團蓬草。身上的衣褲早被各種刺芽撕裂成了大大小小的布條子,殘不忍睹。但張小娟倔犟堅強的身影在山林里穿梭著。天色在林間一絲絲地暗了下來,她的心里產生了那么一點兒恐懼。她想該唱首歌兒來提提神,打打氣。那時候,她把一首《花開舟曲》在林間唱得激越悠揚:
鮮花繽紛了心靈,
達瑪姑娘放聲歌唱,
美妙的歌聲陶醉了山崗,
多么悠遠,
多么深情,
多么炫麗,
花開舟曲,
五彩繽紛,
舟曲花的海洋,
舟曲可的家園,
我愿化為細雨,
輕輕浸潤你的心靈,
春風吹綠了歲月,
舟曲兒女情撒藏鄉,
燦爛的笑容映紅了朝霞,
多么耀眼,
多么澎湃,
多么豪邁,
多么壯麗,
感恩祖國,
奔向小康,
舟曲花的天堂,
舟曲朵迪的故鄉,
我愿化為星辰,
靜靜映照一江兩河,
花開舟曲,
五彩繽紛,
舟曲花的天堂,
舟曲朵迪的故鄉,
我愿化為星辰,
靜靜映照一江兩河,
我愿化為星辰,
靜靜映照一江兩河。
這是張小娟曾經的同事,敦厚的武裝部長講的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里我讀到了她的堅強,勇敢和不甘屈人之后的精神。
5
清晨。我和鄉上的干部坐車去城馬村的路上,太陽清冷地照著西面的大山,光茫一點一點迅疾地往山下覆蓋著,嘩嘩地掃去。
白龍江的河道里翻滾著朵朵細碎的浪花。
三三兩兩的農人用背篼背著紅紅滿滿的柿子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沒有以往的急切和匆忙。
鄉上干部說,張小娟每次下鄉坐車,都會在搖晃的山道上打著盹兒,彌補著瞌睡。如果不來電話就是她休息得最好的時候。
汽車轉過一個山嘴,太陽光輕瀉進了車里面,搖搖晃晃地。在這溫馨的陽光里,我似乎看到了陽光灑在了她的鬢角上,光影里幾根白發像銀絲般夾雜在青絲里,叫人心疼和難過。
鄉上干部還說,她在鄉上工作的時候,常常是婆婆陪著她和她的女兒豌豆的。
鄉上干部還說,有次她實在太忙了,婆婆就抱著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可回到家里的第四天,孩子病了。婆婆在在電話那頭帶著哭腔聲嘶力竭地喊她,說豌豆發高燒,燒得話都不能說了。可她回不去啊!電話里讓婆婆盛點冷水用毛巾蘸水擦豌豆的雙腳和額頭降溫。
你說,她就是這樣做母親的,她就是這樣忙于工作的。讀到這里,沒有人不流淚的。這個時代,還會有這么傻的女人,為了工作,家也不顧,親人有病也顧不上。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作風呢。
正如她對同事們說的,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啊,有她這一句話就足夠了。她是“8.8”泥石流火線入的黨,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在困難面前,她不能踐約她曾經的誓言,她不能違背她遵奉的宗旨。
6
聽著她的故事,抑或是她的事跡,我只有眼里涌動著滿滿的淚水。
在去往她家的村口,老遠就能望見她家那棵高高大大的白梨樹。那棵白梨樹是棵百年古樹,虬枝盤曲,很有趣味和品相,像極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幾片枯葉掛在樹枝上,像是宣告一個季節的沒落和又一季節的來臨。
從這棵白梨樹上,我們就能想到這個培養了令村人和家人驕傲無比的子女的家庭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家庭。現在,這個家雖然經受了無法言說的疼痛,但面對一個個來訪者、慰問者,沒有陰沉,沒有憎惡,更沒有拒之門外,兩位老人忍受著痛失愛女的疼腸,訴說著愛女的過往和今昔……一遍又一遍,胳膊疼是袖筒里,腸子疼是肚子里,他們的疼痛能有誰理解和知道呢?
她的兒子童童蹦蹦跳跳地跟在她姑姑的身后,他只知道媽媽去了扶貧的路上,還沒有回來。
豌豆在等待著……
童童在等待著……
她父母親在等待著……
她的丈夫劉忠明在等待著……
她的同事們在等待著……
我們大家都在等待著……
7
那天,夜已深,我茫然走在舟曲縣城的文化大街上。行人已經很少,街上顯得無比清冷。
我沿著老城區里的文化街來來回回上上下下走了很久。
耳畔只有白龍江滔滔不絕的濤聲依稀傳過來。
沿街的大紅燈籠高懸著,燈箱里一副副的楹聯宣示著這個是文化濃厚的縣城。
走著,我突然看到一幅楹聯那么地令人激動。我輕輕地誦讀著:“一路春風一路秀;幾回夢想幾回真。”
這副楹聯是寫給她的吧,我想。這絕對是寫給她的,我肯定的想。
她朋友說她在某次飯局中,喝了點酒,和朋友們憶起了和劉忠明談戀愛的幸福時光。那會的翠峰山景區、沙灘國家森林、拉尕山風景區、南峪生態景區、東山生態景區都留下了他們難忘的身影和歡聲笑語,還有永銘的記憶。這些地方一幕一幕在她眼前和記憶當中不斷地閃現,復活。她的朋友說,那個時候她們是多么的快樂,多么的無憂無慮啊。
她朋友說,她渴望那時的光陰和生活。
她朋友們曾經說,你這樣忙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她笑著對朋友們說,你們不明白。
朋友們確實不明白。
但現在朋友們都無一例外的明白了。
朋友們說,在她之后有誰能稱得上是全縣的“扶貧移動數據庫”和“扶貧政策百事通”呢,恐怕是沒有第二個人了。
8
采訪中,聽人們講述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夢想、實踐和遠景。
同事們說,她時常像只要高飛遠行的百靈鳥,昂頭望著很遠很遠的虛空和很高很高的翠峰山,目光深邃而堅毅。
同事們還說,縣扶貧辦她的辦公室時常燈火通明,電話鈴聲不絕,忙碌的腳步不停……只有遠遠的翠峰山披上一身霞光的時候,才是她休息的時候。
可是回到家里,她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寧,電話、微信、短信一個接一個。她朋友說,要不是她丈夫劉忠明的深愛、大度、支持和忍讓,她們不會走到今天。她時常對年輕的女同事們笑著說,以后找對象要學我,找個像我女兒豌豆爸爸那樣的人,和那樣的人過日子讓女人舒心,放心,對女人有疼心。
同事們說,《精準扶貧政策圖解》是她在辦公室帶著孩子繪制的。
這個圖解一共60個畫面,畫出了精準扶貧的全部富民政策,群眾一看一目了然。就連不識字的文盲看著也能說個八九不離十。
這是她思考的結果,也是她用功的結果,更是她用犧牲家庭的幸福生活和丈夫的疼腸換來的結果。
9
我在一本圖畫本上看到了這樣兩幅潦草的畫:
第一幅:一個草坪,草坪上有棵掛著紅果的柿子樹,柿子樹下坐著奶奶、外公、外婆、姑姑……爸爸手里拉著豌豆和童童站在柿子樹前望著伸向遠方的小道,小道上寫著扭扭曲曲的五個大字:扶貧的路上!
畫上路的盡頭是一個模糊的人影,用小號字扭扭曲曲標著:張小娟————豌豆和童童的媽媽。
第二幅:和前面一樣的畫。只是畫面上那小道的盡頭寫著的是扭扭曲曲的八個小字————媽媽在扶貧的路上。
10
回來的那天傍晚,我沉浸在這個凄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又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出龍舟大酒店,在文化大街上乘腳沒有目的地走著。路上汽車來來往往,車燈忽明忽暗的,在昏黃的燈光下凄美無比。
白龍江面上泛著星星點點的光茫。
路邊架桿上的玉米黃黃的透著微黃的星點。
遠處的大山高聳入云,擋住了遠瞭的視線。
遠處的一片柿子林火紅火紅的,像燒紅的鐵果,高懸在
焦黑的枯枝上。
這時我的耳畔一個稚嫩的聲音仿佛在輕輕地問著:媽——媽!你去哪兒了?
一個女聲在輕輕地回道:豌——豆!媽媽在扶貧的路上。
童聲又問:媽——媽!扶貧的路在哪兒?
女聲又在輕輕地回道:在大——山——里!
一滴晶瑩的淚水嘩地掉落在了地上,濺起了無數細碎的淚光。
一滴晶瑩的淚水打濕了奮筆疾書的厚厚紙頁,洇出了一個清晰而凄美的扶貧之路。
作者簡介:敏奇才,男,回族,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臨潭縣文聯主席。作品見《民族文學》、《中國作家》、《光明日報》、《文藝報》等期刊。系列散文《從農村的冬天走到冬天》收入《2008年中國散文精選》一書。出版個人散文集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