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走進碌曲縣尕秀村、舟曲縣土橋子村,還是迭部縣扎尕那村,都能看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特色小鎮、便捷暢通的道路、舒適干凈的住房、整潔優美的村莊、潔凈安全的自來水……
我州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始終堅持高起點謀劃、高規格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把主要資金圍繞“生態”來聚集、主要成果圍繞“文明”來聚焦、主要力量圍繞“小康”來聚合,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生態人居、因地制宜著力培育富民產業、保護優先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創新載體大力弘揚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實現了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的升華。
截至目前,全州總投資達156億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603個,打造文化旅游標桿村15個,創建全域旅游專業村100個,惠及群眾9.25萬戶43萬人,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藏區特點、甘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增強了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推進了環境革命。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環境革命的主陣地,深入宣傳教育,廣泛發動群眾,勠力推行“六化七改三治兩分離”工作,開展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配備環保人員3334名、配發垃圾清運車1600輛、配置垃圾箱36750個,清除垃圾30萬噸,整治殘垣斷壁9600處、垃圾堆放點2486個,推動環境綜合整治向常態化精細化轉變,構建起“干凈、整潔、舒適”的鄉村優美環境和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人居家園。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培育了優勢產業。緊緊圍繞“現代農牧業、文化旅游業”兩大首位產業,加快推進農牧村“三變”改革,組建農牧民合作社3265個,入社成員4.8萬戶,在發展農牧特色產業產品、生態農牧業、商貿流通服務業和電子商務業上下功夫求實效。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全方位、多視角挖掘村莊個性特點,重點打造紅色旅游、生態體驗、特色產業、休閑度假和民俗文化小康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全州建成特色產業、旅游專業村186個、扶持發展農牧家樂1112戶,3.6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切實增強了農牧民群眾發展后勁。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提升了脫貧成效。始終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程,認真落實扶貧開發“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破瓶頸”思路,在建設選點布局中優先考慮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難中之難的村莊,聚焦深度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貧和整體提升,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和省州列深度貧困村(自然村)763個,項目總投資65.5億元,惠及貧困戶20270戶、貧困人口84937人,貧困村占58.6%、貧困戶占23.2%、貧困人口占21.4%,到戶扶持資金達6.4億元,為貧困村(戶)如期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補齊了基礎短板。以補齊“路房、水電、橋涵”等為重點,完善村莊交通路網,打通村莊“經脈”,硬化村道98520公里、巷道156334公里、庭院步道12574公里、牧道105公里、旅游棧道75公里;以全覆蓋、保安全為重點,實施安全飲水入戶工程率達100%;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推進危舊房和住房風貌特色化改造,徹底消除了CD級危房;加快農網改造提級工程,實現村村都有動力電和太陽能路燈,90%的村戶安裝了太陽能熱器、煤氣灶和節能炕。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改善了民生事業。以保障改善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民生為著眼點,堅持教育優先,在人口規模500人以上的村莊全部新建了幼兒園,學前兒童入園率達10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712個,配備鄉村醫生650名,配發基本醫療器械和藥物,滿足了村民就醫需求;對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全部集中供養,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重度殘疾、無收入來源和無勞動力的全部納入救助范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突出傳承發展農牧村優秀文化,加強鄉村舞臺,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鄉村記憶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建設,豐富了農牧村文化生活。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加快了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探索農牧村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模式和生產生活消費模式,合理劃定村級生態保護區域,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修復力度,協調推進飲用水源、河流、草地、林地、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加強農牧村環境綜合治理和監管,在村道兩旁、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邊坡溝壑種植花卉、樹木,建設生態護坡374960平方米、生態護墻167000米、護村護田河堤458公里,開發觀光農牧業、文化旅游業等服務,強化生態家園建設,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鏈,推動了農牧村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建強了基層陣地。把農牧村陣地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基礎,著力夯實筑牢基層工作基礎,打造堅強戰斗堡壘。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整合資源、服務、管理要素,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1080處,為村班子議事、黨員學習教育、群眾文體活動、農牧民技術培訓等提供了必要的場所設施。創新完善村規民約自治機制,建立健全綜治、信訪、民調、民兵、婦女、共青團組織,大力推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議事制度,加強農牧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培訓、輸轉、就業、服務“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加大村“兩委”班子、致富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業主培訓,全面提升了農牧民整體素質。
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促進了和諧穩定。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村組活動,鞏固擴大了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的大好局面。2017年以來,我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州,3個村被評為國家級民族團結示范村,9個村被評為省級民族團結示范村。命名41個國家、省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碌曲縣尕秀村被人民網評選為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49個“美麗鄉村”樣板之一。創新推行“網格化+十戶聯防”工作法,健全村民議事、紅白理事、道德評議、禁毒禁賭協會,深入開展法治文化活動,
引導廣大農牧民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深入挖掘鄉村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形成了鄰里和睦相處、團結互助、誠信友善、尊老愛幼、文明向上的新風尚。(張成芳)
|